宋朝自始至终都没有统一全中国,他们一直在和北方的金、西夏、辽几个民族陷入交战状态之中,多年来的战争史中一直将这段时期称作为“宋辽金夏时期”。
因为这段时期的凌乱,因此后代的史学家在围绕“这段时期究竟哪个王朝为正统”争论不已,而当年那个凶悍的契丹,现在也成为了我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之一。
至于当时让北宋头痛不已的“契丹”,是现在哪个民族,说出来或许会不信。
令宋朝格外头疼的契丹民族
按理来说,一个王朝刚刚成立的时候,通常是战斗力和凝聚力最强的时候,可是,宋朝对契丹最头疼的时期,也是这一时期。
宋辽战争前后打了二十六年,从宋太宗时期一直打到了宋真宗元年,在这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北宋有两次趾高气昂的伐辽之战,结果都以失败而告终。
宋朝在军事上的失利,也同样造就了辽国的膨胀,接下来,辽国有九次大规模攻击宋朝,最终把北宋给收拾得服服帖帖。
在整个战争历史中,宋太宗和宋真宗父子的软弱,到了令人难以信服的程度。
而契丹能够把北宋给收拾住,也确实有一定的历史脉络。
在宋太祖赵匡胤刚刚称帝建宋的时候,辽穆宗都已经在位十年了,不过这个时候不是没有机会,根据历史记载,辽穆宗隔三差五就在酗酒和游猎,并且残暴不已,导致国势急剧衰弱。
到了宋太祖赵匡胤称帝十年之后,北宋也算是到了一个战斗力飙升的时期,此时的辽国却发生了内乱:辽穆宗被身边六位服务人员杀死,年仅39岁。
这个时候,北宋在忙自己国家的事情,辽国也是如此。
宋太祖死的时候,辽景宗在位十年,他跟前朝皇帝完全不同,通过励精图治的方式使得辽国的国势得以恢复。
而宋太宗也仅仅只干了两件事:其一为迫使浙江钱俶和福建陈洪进政权纳土除国;二是伐灭了北汉这一顽固的辽国傀儡政权。
这些事也直接造成了宋太宗产生了严重的轻敌思想,他也就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发动了伐辽之战。
有些事,就连宋太祖都没有做成。
过去,在宋太祖称帝之后,曾三次去讨伐辽国的傀儡政权北汉,最终都没能得手,更不要说征服燕云地区了,而宋太宗虽然没有将征服辽国和统一全中国作为战略目标,可是他目标也不切合实际,就是想要收复燕云地区。
这个战略目标不大,可他打出来的都是无准备之仗。
在辽景宗励精图治之下,当时的辽国被认为是所有割据政权中的第一强国,宋太宗对这个强大的敌人发动进攻,可是却显得非常草率。
历史中也有着明确的记载:宋军的将士们在二月就出兵北伐,打了外围,功了太原,经历了几个月的苦战,最终获得了一次“伐北灭汉”的重大胜利,战士们打了好几个月,本身就希望能够得到奖赏,可宋太宗根本没提到过奖赏的事情。
而且,在《续资治通鉴·宋纪十》的记载,宋太宗在有一次视察内库的时候,发现宋太祖留下了大量钱财,还曾发出过感慨:“此金帛如山,用何能尽!”
对宋太祖的历史和雄心壮志有所了解也知道,这些钱本来就是他留下为收复北汉而存,现在将士们攻下了北汉,可宋太宗却没有格局,觉得大家帮他打天下是应该的。
最要命的是,宋太宗觉得“一鼓作气”最好,也没有让失望的将士们休整和调节情绪。
这一切都是因为,宋太宗将前朝都没完成的“伐辽”看做是吃掉一个小卒那样轻松。
与此同时,辽景宗这边早已做好了防备,其一是派出了耶律沙等大将领兵前去救援北汉;其二是命令“北院大王等领兵加强对幽州的防备,以备宋军北攻。”
为了幽州的安全,北汉当时遭不住的时候,两次向辽朝求援,可辽景宗为了能保证兵力充足,都没有同意,这一件事都足以看出:在这次战争期间,辽景宗的谋略要比宋太宗高出一大截。
而这段时期,也是契丹文明和经济高度发展的阶段,他们的文化教育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这个在外人眼里凶悍的游牧民族,却对各级官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其中就包括了“当官就得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
这样一来,契丹非贵族的百姓也找到了晋升的渠道,因此掀起了一阵“读书热”,他们中的不少人,也写出了极为优雅的文章,还有不少人流传有文集传世。
而且,中原的文献不断向契丹输入,有的是买有的是抢,里面的很多都成为了契丹人家中的珍宝,这也反应出契丹人对学习汉文化的渴望。
有了知识水平,契丹人也不再盲目自信,他们也有了共识:自己的国家和民族,也同样是文明之邦。
因此,基于这样的认知下,才有了后来的“正统之争”,契丹也觉得自己所创造的国家并不是中原国家眼中的蛮夷,而是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
因此,在契丹最后灭亡的时候,都在全方位和北宋展开争夺。
在那些年的战争中,宋太宗伐辽的目的一直很简单,那就是幽州,也就是现在的北京。
当时,这里是燕云地区的中心城市,若是能夺取了幽州,就能直接控制燕云。
高粱河是永定河的一条支流,发源于幽州外,向东斜穿过城内,流向通州方向。
而这次宋辽高粱河战役的主战场,就是位于幽州东南处。
太平兴国四年,宋太宗驾车来到金台屯,从当地的百姓中挑选出一百多个人来充当“向导”,进入了辽国的境内。
很多被辽国任命的汉族官员看到宋军大旗已至,纷纷向宋军投降,老百姓恭迎王师。
而辽军也确实感到了巨大的压力,两支机动部队部署在幽州城外,一支由“北院大王”耶律希达率领,另一路由“南院大王”耶律斜轸率领。
宋军很快兵分四路攻城,辽军守城的副将耶律学古正在城外指挥,耶律斜轸则在外部和宋军交战。
当年6月,宋太宗移驾城北,向耶律斜轸发动猛击,也取得了小胜,辽军有四百多名汉人出城投降,甚至连范阳县的老百姓都带着酒肉前来犒劳宋军。
可辽军的守城能力也实在太强,宋军攻了很久都没有攻下,宋军只好开始挖地道,结果,三百多名负责挖地道的宋军战士却被生擒。
七月,耶律沙率领辽军抵达幽州,宋太宗立即指挥部队迎战,起初,宋军确实凭借着优势取胜,可宋军已经围困了十多个昼夜,士气非常低落,连续作战能力完全丧失。
耶律休哥率领辽军的精锐骑兵很快赶到,他们手持火把,向宋军实施了反击。
高粱河地区,耶律休哥身受三处枪伤,依旧锐不可当,城内的耶律学古知道援军已到,立即出城迎战,宋军被这突如其来的阵势惊呆,被歼万余人。
最终,宋军很快溃不成军,上至皇帝,下至士兵,完全一副混乱不堪的状态,堂堂宋太宗,竟从百姓手里求得一辆毛驴车,这才拼命向南逃窜。
而耶律休哥的伤势已经让他无法骑马,可他还是命令辽军将士将他抬上车,扶着车去追宋太宗。
真正让北宋走了下坡路的,还是后来宋太宗的一系列措施导致的。
首先,燕云十六州过去一直都属于中原王朝的辖地,被辽国割走了几十年,从宋太祖时期就想把地给收回来,当地的老百姓也都有着类似的想法,他们都认同中原王朝。
宋太宗攻城的时候,很多百姓仿佛看到了救星,纷纷携带家眷向宋军阵地靠拢,以求得到庇护,结果宋太宗不仅输掉了战争,还对这些逃难的百姓没有任何安置措施,燕云的百姓都非常失望。
回去之后,宋太宗只好查处失律之职,贬了不少官,然而却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甚至,正统史书《宋史》对于宋太宗的评价并不高,客观来说,宋太宗也不是暴君。
不过,自从宋太宗之后,宋朝对于辽也就再也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了,从当时来看,协议保住了一百多年的和平时光。
在宋太宗失败之后,这也是历史的必然:北宋已被拖入了同辽、西夏两面作战的困难境地当中,各地还经常会发生叛乱的事情,这也是北宋朝廷最为需要注意的地方。
此外,辽国这边的很多将士也和北宋打了小半辈子了,最后的几场战役中,他们也不希望拼个鱼死网破,再加上萧太后是个很有视野的女中豪杰,知道入主中原的难度,因此也提前选择了放弃。
契丹也让北宋头疼了很多年,不过,双方只好一直保持着相持状态。
契丹的变迁
从辽兴宗即位以后,辽朝就渐渐走了下坡路。
那个时代,奸佞当道,百姓困苦,军队也渐渐衰弱了下来,可辽兴宗并没有顾虑到这些问题,依旧多次征讨西夏,这些都迫使了契丹百姓怨声载道。
后来的辽道宗时期,辽国更加衰败,再到天祚帝即位,辽国已经是无力回天。
天祚帝为了解决女真的威胁,下令亲征,结果被女真军队击败,完颜阿古打建立了金朝。
后来,金朝抓住了辽国内部叛乱的机会,进攻了辽国,辽军也不战自败。
辽朝一共有210年的历史,历经了9位帝王。
此后,契丹人也一哄而散,去了很多地方,不过契丹的贵族耶律大石在西北召集起残部,控制了蒙古高原等广大地区,并且建立了西辽。
西辽一共存在了87年,被成吉思汗的蒙古军队灭掉,结束了一段历史。
在西辽灭亡后,契丹族似乎就从历史上消失了。
实则不然,其中有一部分契丹人在贵族的带领下,在克尔曼地区建立了受制于蒙古大汗的尔契曼王朝,在历史上也被称为“后西辽”,这部分契丹人可能融合进了蒙古、中亚地区人民的血液中。
还有很多没有搬家的契丹人,则在辽朝灭国后成为金朝的臣民,他们也有不少改了姓氏,也有迁往东北和北部地区的。
再到后来,蒙古族渐渐向元朝转变的过程中,契丹人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原因很简单:女真人灭亡了他们的国家。
因此,不少契丹人选择跟着蒙古人南征北战,足迹遍布了整个中国,他们有的被安排在各地驻防,还有一些因为表现英勇而当了官,并在当地定居下来。
接下来的几百年历史中,民族间又在不断融合,这也就造成了契丹人看起来好像消失了的假象。
其实,现在的内蒙古赤峰、通辽,还有吉林一带都有不少契丹人的后裔。
很多当代人在了解到契丹人的时候,都和许多武侠小说联系到一起,比如金庸先生的著作中,就有不少提到了契丹的内容。
一直到了2004年,相关专家利用DNA技术,解开了契丹族的消失之谜。
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中国医学科学院的专家也得出了结论:达斡尔族和契丹族有着最近的血缘关系。
这也就等于承认了,现在的达斡尔族就是契丹族的后裔。
至此,结论就已经很明确了:元代蒙古人建立蒙古大帝国的时候,由于连年征战,其中不少契丹人带着各种想法加入了蒙古军大队,就这样分散到了全国各地。
有的保持着较大的族群,比如达斡尔族就在这样的情况下留存了下来;还有的小部分分散的部群,则被当地人同化了,后者最难寻找。
而且,契丹族也保持着“通婚制”,所以纯粹意义上的契丹族已经不存在了,这也就是契丹人给人的印象已经是“消失”了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