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的国号有什么特殊意义呢?他们是怎么取的?

历史小姐姐 2019-10-21 4148

    商 源自地名。始祖“契封于商”,其居地可能在辽西和河北北部。成汤建国后最早的都城在亳(山东曹县南),其后迁都嚣(河南郑州西北)、相(河南内黄南)、邢(河北邢台)、庇(山东郓城北)、奄(山东曲阜)、殷(河南安阳)。商是始祖发祥地,殷是定都时间最长的国都,因此国号也称为殷。


    周 源自地名。周人最早居于有邰(今陕西武功),但因戎狄侵扰而经常搬迁。商朝中期,公刘率周族迁居豳(今陕西旬邑西南)。到商王武乙时期,因为犬戎的逼迫,公亶父再次带领族人迁至渭河的周原(今陕西岐山)。“周”这个名字可能就是商王武乙给予的。周人擅长农耕,“周”在甲骨文中的字形是“田”字的四个口当中各有一点,象征田中作物茂盛的样子。


    周代之诸侯封国,绝大多数为周王赐名,来自所封城邑或山、河。比如晋国,最早的国号是唐(成王封叔虞于唐),其儿子晋侯燮徒居晋水旁,改国名为“晋”。召公封于燕族所居之地,国号称“燕”(最早写作匽)。周公长子伯禽封地最早在河南鲁山,所以国号“鲁”,后来灭掉参与武庚叛乱的奄国之后,才迁到商朝故都奄城(今山东曲阜)。周公的同母弟康叔(本名叫“封”)最早的封地是康(河南禹县),周公平定三监之乱后,把原殷商王畿地区一分为三:北部为邺,南部为卫,东部为鄘,并且把康叔封地迁到卫,国名也随之改为卫。也就是说,周朝诸侯国号有迁都改名的,也有迁都不改名的。但基本上全都是以地名为国名。


    秦 源自地名。“秦”字从禾、从舂。公元前905年,周孝王封非子于秦邑(今甘肃天水市清水县东北)。


    刘 邦 被项羽封为汉王,建立汉朝


    曹 操 被东汉封十郡为魏公,备九锡之礼,进封魏王,其子曹丕受禅,建立魏朝


    孙 策 被东汉封为吴侯,其弟孙权被曹魏进封为吴王,自立,国号为吴


    司马昭 被曹魏封十郡为晋公,备九锡之礼,进封晋王,其子司马炎受禅,建立晋朝


    刘 裕 被东晋封十郡为宋公,备九锡之礼,进封宋王,受禅,建立宋朝(刘宋)
    萧道成 被刘宋封十郡为齐公,备九锡之礼,进封齐王,受禅,建立齐朝
    萧 衍 被萧齐封十郡为梁公,备九锡之礼,进封梁王,受禅,建立梁朝
    陈霸先 被萧梁封十郡为陈公,备九锡之礼,进封陈王,受禅,建立陈朝


    拓跋珪 自称轩辕黄帝后裔,黄帝发源地姬水河在战国时为魏地,故以魏为国号(北魏)
    高 洋 被东魏封十郡为齐王,备九锡之礼,受禅,建立北齐
    宇文觉 被西魏以岐阳之地封为周公,受禅,建立北周


    杨 忠 被北周封为随国公,其子杨坚被周静帝进封随王,备九锡之礼,受禅,建立隋朝

    李 虎 被北周封为唐国公,其孙李渊被隋恭帝进封唐王,备九锡之礼,受禅,建立唐朝


    朱 温 被唐朝封为梁王,受禅,建立后梁


    李存勗 虽然是晋王,但打着中兴唐室的旗号,没以晋为国号,毕竟唐的旗号更响,号召力更强,所以创立的国号是唐(后唐)
    石敬瑭 国号是契丹赐的。石敬瑭在后唐时是河东节度使,河东即今山西,为晋国故地,所以国号为晋(后晋)
    刘知远 虽然是沙陀族,但姓刘,最方便的当然是像十六国时那些刘姓匈奴一样,攀附一下大汉,所以国号为汉(后汉)
    郭 威 自称为周朝虢叔后裔,因此以周为国号,建立后周


    赵匡胤 归德军节度使。归德军在宋州,因此以宋为国号,建立宋朝(宋州升格为南京应天府)


    大辽(国) mos jælud(gur),大契丹国mos diau-d kitai huldʒi gur。《金史•太祖本纪》记载“契丹”是镔铁之意,但其他研究者也有不同的说法。汉字名“辽”则取“辽阔”之意(契丹语意译是jælud)。


    大夏 大白高国(Phiow Bjij Lhjij Lhjij),白高大夏国,万祕国(Khji Dwuu Lhji)。唐高宗时期,党项首领拓跋赤辞在唐朝帮助下迁移到陕北一带。881年,占据宥州的平夏部拓跋思恭因平黄巢之乱有功,被唐僖宗封为夏州节度使,赐号定难军。协助收复长安后又封夏国公,赐姓李,领有夏银等地。1038年李元昊建国,定国号“大夏”。


    大金(国) amba aisin(gurun),国名意为“黄金”。族名女真(女真语dʒuʃə,清代满语jušen,英语jurchen),辽朝避讳辽兴宗耶律宗真之名,也称其为“女直”(dʒuuldʒi)。


    大元(国) dai ön(ulus),国名来自《易经》“大哉乾元”一句。也可以称为大元大蒙古国(dai ön yeqe mongɣul ulus,大元也克蒙古兀鲁思);有些碑文上也写作“被称为大元的大蒙古国”( dai ön qemeqü yeqe mongɣol ulus)。族名“蒙古”来源有多种说法,一说来自“白银”,一说来自“永恒”,一说来自“我们的火”。 


    大明 


    明朝国号是“大明”二字,而非“明”一字。关于国号来源,明清传统的说法是,“大明”国号为继承韩林儿政权的“小明王”之号。1941年吴晗依据明教经典《大小明王出世经》,在清华学报发表文章,提出“大明国号源于摩尼教”。此观点轰动一时,影响甚大。但学术界对这个说法一直有质疑,因为史料明确记载韩山童、韩林儿父子为白莲教世家,而非明教。包括红巾军头裹红巾,也是因为弥勒佛所放光芒颜色为红色(此外红色配合宋朝的“火德”)。吴晗提出此观点是在昆明,当时诸校内迁,资料有限。七八十年代之后,中外学者对这一问题多有讨论。比如杨讷认为“大明”国号来自白莲教徒经常诵读的净土宗经典,比如《大阿弥陀经》;王见川认为韩山童父子信奉的并非正宗白莲教,而是元朝中叶出现的假冒白莲之名的另一秘密宗教结社,常诵读金刚禅的《小大明王出世经》。


    杨讷认为朱元璋定“大明”为国号更有可能是为迎合宋元盛行的白莲教“明王出世”、“弥勒下生”信仰。白莲教本是自佛教分出的孽枝,很多称号、叫法源自佛教。朱元璋本人未必是白莲教徒,但他年轻时当过和尚,对《大阿弥陀经》和“明王出世”之类不会一无所知。在洪武元年正月初四即位诏书中,他宣布国号为“大明”,应当有向天下昭告在大乱之后,光明世界从此来临,从此天下“大明”的意思。就朱元璋个人而言,未尝不是对他自己出身于佛教徒的一个纪念,因为自古以来和尚掌有天下的仅他一人,如果真有“诸佛光明之王”问世,这个“明王”舍他其谁!


    这是杨讷的观点。但朱元璋在告天下诏中对国号的渊源由来只字未提,讳莫如深。有意思的是,明初国号“明”字甚至是禁讳词,很多人因为名字里有“明”字而获罪,明州也改名为宁波。明初避讳制度本来疏阔,而偏偏避讳国名,王崇武《论明太祖起兵及其策略之转变》认为是因为朱元璋即位后讳言早年事迹,“明”字来源于佛教/白莲教的“明王”(并非明教/摩尼教),有浓厚宗教色彩,因此国号的来源也成为禁忌,禁止讨论,也无人敢深究。明中叶以后对国初诸事开禁,文人开始研究,提出的最常见观点是“大明”乃继承韩林儿“小明王”。当然明人也有其他看法,比如“国姓”为朱,所以定国号为明,以符应“朱明”一词。朱明指夏天、也指太阳,象征火德。
    另外,明代官修史书将徐寿辉的国号篡改为“天完”,主要原因是元末群雄多以“复宋”为反元旗帜,朱元璋曾经臣事于韩林儿的“宋”政权,而与徐寿辉的“宋”为敌。韩林儿的“宋”成立于至正十五年(1355年),比徐寿辉晚五年。徐宋成立在先,则韩宋带有僭伪性质,这对朱元璋继韩宋龙凤政权而立的正统性会有打击。


    关于明朝的国号,还有最初曾拟用“大中”的说法,比如王士禛《池北偶谈》称「明太祖初定天下,建国号,意在“大中”,既而祈天,乃得『大明』,故当时钱文中有『大中通宝』」。实际上朱元璋铸造“大中通宝”是至正二十一年(1361)之事,当时他的头衔是吴国公,是韩林儿封的,按说不应当自行铸钱,因为韩林儿政权已经发行了“龙凤通宝”。“大中通宝”的“大中”二字,个人觉得应该是“圣人之法、大中之旨”、“大中至正”的那个意思。易象“大有”卦,乾下离上,大有”,柔得尊位大中 ,而上下应之,“有众贤人,辅以成治”。


    大清(国) daicing(gurun)。daicing是满语中的蒙语借词,意为勇猛善战。也是头衔,汉字写作“岱青”,意为勇士。 最早的国号是“金国”(aisin gurun)或“后金国”(amaga aisin gurun)。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国/大清朝”(daicing gurun),并且取消了“岱青”头衔。

    作者:战争史研究WHS


    推荐阅读
    最新评论 (0)

    Copyright © 2024 chuihu.com

    京ICP备15036784号-5

    T: 0.018, S: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