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地名的“州”,过去有两种。一种是行政级别,明清时,州和县一样隶属于府。比如通州和昌平州隶属于顺天府,东平州隶属于泰安府,寿州隶属于凤阳府,郑州隶属于开封府……州的长官是从五品知州。这种州叫“散州”,下面一般不再辖县【这是清代的情况。明朝有散州辖县的例子】。还有一种州并不属于府,而是直隶于省,比如清朝江苏的太仓州,山东的临清州等等,这种州叫直隶州,长官也是从五品知州。
另外一种“州”是纯粹的地名,沿用古代名称,但行政级别已经升格为府,比如杭州府、福州府、广州府、兰州府、苏州府、庐州府、衡州府、赣州府……行政长官是正四品的知府。这种府一般都有附廓县,就是设于府城里的县,县衙与府衙在同一座城墙里。杭州府的附廓县是钱塘县、仁和县;福州府是闽县、侯官县;广州府是南海县、番禺县;兰州府是皋兰县;庐州府是合肥县;赣州府是赣县;衡州府是衡阳县……人口多的大城有两个附廓县【其他还有西安府的长安县、咸宁县,江宁府的江宁县、上元县,顺天府的大兴县、宛平县,成都府的成都县、华阳县,长沙府的长沙县、善化县等等】,人口较少的府城设一个附廓县。苏州因为经济繁荣,人口众多,设有吴县、长洲县和元和县三个附廓县。
民国元年,为了简化晚清时繁冗的省-道-府-州-县五级行政区划,开展了“废府存县”运动。也就是废除府、州、厅等建制,改为省-道-县三级行政区划。各省的散州和直隶州,都在这一时期改为县,比如通州→通县,蓟州→蓟县,涿州→涿县,沧州→沧县,冀州→冀县,泗州→泗县,亳州→亳县,寿州→寿县,禹州→禹县,郑州→郑县,忻州→忻县,辽州→辽县,应州→应县,东平州→东平县,桂阳州→桂阳县,南雄州→南雄县……广东的嘉应州则是先恢复“梅州”古名,然后改名梅县。
在“废府存县”改革中,州降为县时,直接改后缀名就行;而府降为县时,一般是取附廓县的名字。比如前面提到的庐州府(合肥县附廓)就改为合肥县,西安府改名长安县,兰州府→皋兰县,苏州府→吴县,常州府→武进县,颍州府→阜阳县,河南府→洛阳县,云南府→昆明县,保定府→清苑县,太原府→阳曲县,潞安府→长治县,平阳府→临汾县,济南府→历城县,东昌府→聊城县,曹州府→菏泽县,顺德府→邢台县,彰德府→安阳县,归德府→商丘县,广信府→上饶县,黄州府→黄冈县,衡州府→衡阳县,宝庆府→邵阳县,保宁府→阆中县,顺庆府→南充县,叙州府→宜宾县,延平府→南平县,台州府→临海县,处州府→丽水县……
一座府城内有两个附廓县的情况,一般是只取其中一个县名(成都府→成都县,广州府→番禺县,长沙府→长沙县),或各取一字(福州府→闽侯县=闽县+侯官县)。杭州府则直接改为杭县,并未使用钱塘、仁和二县的县名。绍兴府改为绍兴县,也并未沿用附廓的山阴、会稽两县;衢州府改为衢县,也未使用附廓县西安县的名字。
这次废府存县运动后,只有首都北京因地位特殊,在1914年改名“京兆地方”,这是包括所辖各县的广域而言,市区则叫“京都市”。
1921年4月,广东军政府的“国会非常会议”在广州宣布成立中华民国政府,选孙中山为大总统,在广州就职,同时设立广州市政府。这是中国现代史上第一个“市”级行政单位。此后随着国民革命军北伐胜利,颁布《市组织法》和《特别市组织法》,“市”的建制也逐渐增多。到1949年时,全国有56个市。除了南京和北平外,这些市基本恢复了清代时的原名,比如福州市、杭州市、西安市等等。
1928年西安设市时,曾打算定名为“长安市” ,但此时刘镇华封锁西安九个月的“长安之围”刚过去不远,提到“长安”两字就想到这场惨烈浩劫,因此有意避免了这个名字。另外一个提议是仿照江宁改名南京之例,定名为“西京市”,但最终也未采纳。
顺便说一句,作为地名而言,“合肥”的历史要远远早于“庐州”。秦汉之交设置合肥县,隶属于九江郡。“合肥”名字来源,郦道元《水经注》称「夏水暴涨,施(今南淝河)合于肥(今东淝河),故曰合肥」。唐代卢潘《庐江四辨》则认为淝水出鸡鸣山,北流二十里分而为二,其一东南流(南淝河)经过这里入巢湖;其一西北支(东淝河),二百里出寿春入淮河。《尔雅》“归异出同曰肥”,因此「二水皆曰肥,合于一源,分而为二,故曰合肥。」
“庐州”名字来自周朝自巢国分封出来的庐国,位置在今天的合肥市区西北。汉魏西晋时,合肥县属于九江郡或淮南郡。南北朝时,在合肥县设置侨州侨郡,如南豫州、南汝阴郡。隋朝时首次在合肥县设立庐江郡(之前汉、晋也有庐江郡,但郡治在合肥南边的舒县,即今天的舒城,而合肥县属于北边的九江郡/淮南郡)。唐朝撤郡设州,庐江郡改为庐州。之后开元天宝年间州郡互易,但总归是在庐江郡和庐州两个名字之间变化。宋朝设庐州,元朝设庐州路,明清设庐州府,一直延续到民初“废府存县”。但附廓县则始终叫合肥县。
作者:战争史研究WH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