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链转移背后,中国制造业的未来在哪?

养乐多 2022-5-20 2383

最近苹果的老大库克很烦,不是因为苹果跌下了全球市值第一的宝座而烦。

而是在大洋彼岸的中国供应链,拉胯了。

在苹果官网上,刚推出没多久的新款Mac Book卖得非常火爆,但交付日期最早已经推到了7月,晚一点得到8月了。

 

原因就是因为最大代工商“广达电脑”在上海的4万人工厂停工了,即使在上海已经部分复工复产的前提下,工厂的产能也恢复了不到40%。

同样的例子并不少见,苹果供应链当中有超过50%的中国企业因为疫情反复和严格的封控措施无法开工,让苹果在新品高峰期至少损失了40亿美元的直接收入。

年初的时候,央视还在呼唤小心得了“苹果依赖症”,现在库克已经在印度建厂,打算转移一部分产能了。

想到库克2017年参观深圳立讯精密,在回答“是不是会向东南亚转移”的时候说:

苹果的产品要求是要有深厚的工程技术能力,灵活的供应链管理,过硬的质量水平,我们绝对不会单纯为了成本而转移。

的确,苹果不会为了成本转移,但库克可没说不会为了订单和利润转移。

供应商们,时代变了。

同样在前几天,越南公布了自己的出口数据,3月份出口额达到了347.1亿美元,环比增长48.2%,超过了同期下滑14%的深圳,商业嗅觉灵敏的李嘉诚也开始投资越南。

很多企业家和创业者就在想一个问题:

中国的产业链和企业,是不是正在外迁到东南亚?

 

2

其实,我觉得这个问题不是一个问答题,而是一个绝对的肯定句。

中国的产业链和企业正在外迁到东南亚和其他地区。

当然,我所指的产业链和企业是那些几乎没什么技术和门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并不包括芯片、半导体、新能源这些高端产业链。

为什么这么说?

第一、劳动密集型产业正在面临越来越严峻的用工荒。

在4月29号,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21年农民工调查报告。

农民工的平均年龄继续提高,已经达到了41.7岁,40岁以上的农民工已经超过大半数。

从行业占比来看,制造业劳动力依然在减少,从08年到2018年,中国从事制造业的农民工数量平均每年减少2.84%。

青黄不接,这是制造业用工的困境。

尽管很多的专家、学者在呼吁年轻人多进厂,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是,年轻人宁愿去送外卖、快递,也不愿意去工厂打工。

他们不愿再像父辈一样,从事着工厂高强度加班、低福利保障、以及枯燥无味的流水线工作。

年轻人也想要双休的自由、工作的成就感,舒适的工作环境、情感上的平等,以及最重要的一点,高薪资。

而这正是产业链外迁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第二、人力成本和原材料成本上升速度非常快。

在2021年,从事制造业的农民工月均收入是4508元,同比上涨了10.1%,高出其他行业。

实际上,过去15年时间,制造业的农民工收入增长了4倍,已经是所有行业里增速最快的行业。

这个数字对比东南亚的工人薪资,比如越南平均1500元的薪资,中国4500绝对算得上是高薪。

但相对于今天的年轻人来说,并不具备特别的吸引力。

如果要求我们大部分的制造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给出一个让人满意的薪资,比如说月薪8000,10000,这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因为很多制造企业还处于产业链的低端,本身产品毛利并不高,根本负担不起过高的人工成本,再加上疫情下飞速上涨的原材料,让企业活着,不倒闭就已经是万幸了。

第三、外资品牌在主导转移的趋势。

相比于企业主动外迁,其实主导产业链转移的是像耐克,阿迪,苹果这样的强势品牌,并不是中国企业自己,我们的制造业“虽大不强”,本身没有整个产业的主导权和定价权。

这些品牌商拥有供应链上的话语权和定价权,他们会为了保障订单和利润的稳定,去往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地区。

这是资本趋利避害的天性,也是过去这些企业持续打造品牌所带来的隐性优势。

所以,我们现在很多企业才反应过来,开始学着打造自己的品牌,起码先借助于互联网营销,特别是借助于电商平台、短视频直播让自己的品牌能够呈现在用户面前,让客户变得多元化,让营收结构更加合理。

03

其实,从二战后,全球已经经历了三轮大的产业转移:

第一次转移发生在上世纪50-60年代,中低端产业由美国向德国和日本转移;

第二次转移发生在上世纪70-80 年代,中低端产业又从德国和日本向亚洲四小龙转移;

第三次转移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到2011年,全球中低端产业向中国大陆转移。

现在全球正在经历第四轮产业转移,也就是从中国向东南亚转移。

这是历史的趋势,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资本永远会流动到生产成本更低的地区,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当然,虽然这么说,也不是三两下就能完成的工程,而是一个漫长的转移过程。

因为东南亚各国都不具备中国完善的配套条件和工人素质。

我们的学员企业,百华鞋业的牛总很早之前就去孟加拉国投资建厂,也是看上了当地便宜的人工和土地成本,那里的人工的月收入只有400-500元。

最后却因为贪腐、环境恶劣、配套设施奇缺、劳动力素质的隐性成本特别高,反而回到了国内,放弃了海外转移。

所以,库克说的并没有错,只有中国才具备苹果想要的供应链水平,过硬的质量品质和劳动力素质。

东南亚只能承接没什么技术和门槛的低端产业,同时,中国也在布局东南亚市场,就像在越南的投资中,就有三分之一属于中资企业,很多订单转移到了东南亚,其实还是中国企业在承接。

对我们很多企业来说,现阶段人口红利将不复存在,特别是在中国共同富裕的政策之下。

基础工业品的生产和加工,本身就生产过剩,又在进行价格竞争,随着人力、原材料、环保、规范成本的上升,会生存的越来越艰难,一直到无利可图,不得不退出市场。

未来中国企业要干的事,绝对不是死抱着低端产业不放,而是向产业高阶层升级。

产业的转移本身并不是问题,问题是我们的企业能不能处于产业链价值的高位?能不能让转移出去的产业依旧不能脱离我们?能不能让他们继续向中国采购很多的半成品,甚至是更多的材料呢?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产业链向东南亚转移并不是一件坏事。

所以,一切的问题其实都指向了一个方向:

中国到底想要什么样的制造业?我们自己的产业究竟该往哪里升级?

这个问题,大家可以想一想,留言写下你的看法。


推荐阅读
最新评论 (0)

Copyright © 2024 chuihu.com

京ICP备15036784号-5

T: 0.020, S: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