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腰--美人杀人不用刀,勾魂摄魄全在腰

大澍 2022-4-29 2820

         曾几何时,提到春天,每个人想到的不是“春姑娘”,而是大长腿了。然而,大长腿已经过气,“A4腰”便抢了个好戏。所谓A4腰就是比A4纸还要窄的小蛮腰了。 细、瘦、纤、柔是中国古代美女腰肢的审美标准。
          追求细腰美始见于春秋时期的楚国。《韩非子•二柄》一文有“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的记载,说明中国人追求细腰美起码已经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楚灵王六年(公元前535年)春,楚国的章华宫落成。楚灵王有一怪癖,喜欢细腰身的男女,凡腰身粗大者,便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必欲除而后快。他在国中遍选细腰女子入居章华宫。因此楚人又称章华宫为“细腰宫”。据说当时一些宫女为了争宠于楚灵王,节食减肥,以求腰细,居然饿死而不悔。楚国辞赋家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赋》中赞美女子“腰如束素”,将腰比喻成一束白色生绢,也反映了楚国人对细腰的欣赏。
          其实不仅楚人好细腰,汉朝亦以纤腰为美。唐朝诗人杜牧有诗云:“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诗中的“掌中轻”是一个典故,说的是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赵飞燕外传》介绍说她“长而纤便轻细,举止翩然,人谓之飞燕”,《赵飞燕别传》也记载说她“腰骨纤细”,身轻若燕,能作掌上舞。汉成帝非常宠爱她,特意为她造了个水晶盘,令宫人用手托盘,让她在水晶盘上舞蹈。有一次歌舞正酣时,忽然起了大风,险些把赵飞燕刮走,幸好被身边的人抓住。汉成帝怕再有大风把赵飞燕吹跑,竟然为她筑起了一座七宝避风台,让她在里面歌舞。
          魏晋南北朝时期同样以女子腰身纤细为美。《梁书》卷三十九《羊侃列传》记载:“侃性豪侈,善音律,自造采莲、棹歌两曲,甚有新致。姬妾侍列,穷极奢靡。……舞人张净琬,腰围一尺六寸,时人咸推能掌中舞。又有孙荆玉,能反腰帖地,衔得席上玉簪。敕赉歌人王娥儿,东宫亦赉歌者屈偶之,并妙尽奇曲,一时无对。”孙荆玉就是羊侃的小妾,看来羊侃也是好细腰的,这说明当时赞赏细腰已经是一种风气。

          从历代文人墨客的诗词歌赋中我们可以看到,这种以细腰为美的风尚在后世一直延续下来。曹植的《洛神赋》有“肩若削成,腰如约素”的记载,谢灵运《江妃赋》有“小腰微骨,朱衣皓齿”的描述,梁简文帝萧纲《咏美人看画诗》有“分明净眉眼,一种细腰身”的记载,萧纲的兄弟萧绎也在《采莲赋》里写下了“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的词句。
          唐代诗人温庭筠在《张静婉采莲曲》诗中有“抱月飘烟一尺腰,麝脐龙髓怜娇娆”的句子,说女人的腰围只有一尺,可知细到了何种程度;这还没到极限,北宋词人柳永的《木兰花》写的更为夸张:“酥娘一搦腰肢袅,回雪萦尘皆尽妙”,好家伙,小蛮腰细的一把就可以握住,让人为之咂舌。这还不算,他在《合欢带》词中又写 “莺惭巧舌,柳妒纤腰”,小腰细软得连柳丝都妒忌了。类似的还有元代散曲家张可久的《折桂令•王一山席间题壁》:“莺怕歌喉,柳妒蛮腰”,以及评书里的“柳叶眉,杏核眼,樱桃小口一点点,杨柳细腰赛笔管。”可谓夸张到了极点。
          唐代学者孟棨在《本事诗·事感》中介绍:“白尚书(居易)姬人樊素善歌,妓人小蛮善舞,尝为诗曰: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白居易在五十多岁时得到了两名歌姬美女,一个叫樊素,一个叫小蛮。樊素的嘴小巧鲜艳,如同樱桃;小蛮的腰柔弱纤细如同杨柳。二人颇得白居易宠爱,直到七十一岁时被罢了太子少傅,退休回家,因为钱权尽失,养不起歌姬,只得忍痛割爱,把陪伴他十几年的樊素和小蛮转让给了别人。并写下了一首《别柳枝》的诗:“两支杨柳小楼中,袅娜多年伴醉翁。明日放归归去后,世间应不要春风。”他们的结局虽然不怎么好,但是“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这两句诗却成了脍炙人口的佳句,千古流传,经久不衰。
          “杨柳细腰”一词在白居易之后基本形成,此后许多文人都用杨柳来形容细腰的女人。如前蜀·顾夐《荷叶杯》:“腰如细柳脸如莲”;北宋·柳永《法曲献仙音》:“柳腰花态娇无力”;北宋·欧阳修《少年游》:“汉妃束素,小蛮垂柳,都占洛城腰”;南宋•方岳《瑞鹧鸪》:“满斟绿醑歌檀口,慢拍红牙舞柳腰”;元·王实甫《西厢记•闹斋》“淡白梨花面,轻盈杨柳腰”;明·关汉卿《木丫叉》“小蛮腰瘦如杨柳,浅淡樱桃樊素口”等等。

    推荐阅读
    最新评论 (0)

    Copyright © 2024 chuihu.com

    京ICP备15036784号-5

    T: 0.019, S: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