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苏相机能在月面上正常工作吗?
飞蠓
前政协委员何新对阿波罗登月事件又抛出三个问题:
1,月球表面温度-183度到127度。NASA宣称哈苏相机工作温度是-65°C到120°C,那相机是不是得修修?
2,胶卷材质60摄氏度下就变形,月球上没有条件换胶卷的。宇航员出仓拍了几万张照片,谁帮他换的胶片?怎么办到的?拿着普通相机,普通胶卷,跑到月球一日游。人有宇航服隔热,胶卷没有。
3,在胶卷尚需冲洗定影才能播放的时代,竟然无线直播视频?怎么做的?
这些问题颇具迷惑性,值得进行一番科普。首先我们要牢记,月面上没有大气,既没有空气来绝热,也没有空气对流,热量的交换只有热辐射和热传导两种,所以地面上的一些关于温度的经验体验到月球上就不一定适用了。
-183度到127度这是月表温度,我不知道大家是怎么理解“月表温度”这四个字的,但我相信一定有人会理解成类似地球上的气温一样的东西,不不不,前面说过了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这个温度确确实实只是月表土壤层的温度。月表温度由两个因素决定,一个是太阳的辐射量,一个是月表土壤散热能力,当太阳光照射到月壤上,它的温度就开始迅速升高,一直到太阳到达头顶时达到最高值,然后它的温度会迅速下降,太阳落山后表面温度会缓慢降低,到太阳快升起前达到最低值。以阿波罗12号部署的科研仪器测量结果为例,太阳升起前为-185℃,正午时为115℃,太阳落山时降到-125℃,午夜时分降到-176℃。
我们知道月相变化周期是29.53天,所以月表温度从最低到最高耗时是该周期的1/4,即7.39天,合177.78个小时,月表温差咱们按300℃计算,则平均一小时变化1.69℃。阿波罗11号宇航员在月表活动只有2小时多,月表温度的变化也就4~5℃左右,简直可以忽略不计。阿波罗17号时宇航员在月表活动三次,每次7小时多,最长也才7个半小时,也就是说每次活动期间月表温度不过上升12.7℃左右。咱们假定阿波罗17号宇航员们拿的相机其表面吸收热量能力类似于月壤,相机起始温度按18℃计算(从登月舱内拿出来的,它的温度应该和登月舱内气温相同),则工作7小时相机表面温度也不过增加到30℃,这个温度远远没有超出相机的正常工作温度范围,何来“相机是不是得修修”?更何况相机本身经过相应的改造,其表面温度上升率要低于月壤。
至于相机胶卷问题,可能大多数人日常生活中没接触过这种中画幅相机,我简单说一下:哈苏相机本身是个方方正正的盒子,里面有个反光镜,上盖打开是个取景器,相机前端有圆形卡口可以安装镜头,后端方卡口可以安装一个负责成像的叫“后背”的方盒子,用胶卷的叫胶片后背,用数码感光元件的叫数码后背,后背可以随时更换。
根据NASA提供的资料,从阿波罗11号任务开始,每一次宇航员们都要携带三台哈苏相机,其中两部是标配了卡尔·蔡司80mm/F2.8标准镜头的哈苏500EL,这两部中一部由指令勤务舱的驾驶员携带,配有两个胶片后背和一个额外的卡尔·蔡司250mm/F5.6远摄镜头;另一部放置在登月舱内,配有两个胶片后背。第三个则是配备了卡尔·蔡司60mm/F5.6镜头的哈苏500 EDC(EL Data Camera),这部相机由登月宇航员携带到月面使用。为了适应月面使用环境,哈苏500EDC做了如下改进:
1,在焦平面上安装了一块带十字划线的薄玻璃板,以备测算视场内物体的角距离;
2,配备了蔡司新设计的60mm镜头,超高像质;
3,相机外表采用银色表面处理,使其更能抗外界热辐射变化,保证内部温度更均匀;所配备的后背也做了同样的银色饰面处理。
4,为防止胶片与焦平面处刻线玻璃板之间由于摩擦而形成的静电积累,专门做了修改设计。
阿波罗任务中所有哈苏相机用的胶片后背里面安装的都是柯达公司专门为NASA生产的薄片基薄乳胶层带齿孔的70mm胶片,其中彩色片能拍160张,黑白片能拍200张。NASA记录显示,阿波罗11号任务时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在月面上只使用了一个后背,共拍摄彩色照片127张,阿波罗17号任务宇航员在月面上活动期间一共使用了15个后背,其中6个彩色胶片后背,9个黑白胶片后背,就算全部拍满,一共也才2760张。所谓“宇航员出仓拍了几万张照片”真不知道从何说起?莫非是把所有的阿波罗登月照片合计起来了?
宇航员准备登上登月舱上升级返回时,会把胶片后背从相机上拆下来带入登月舱,而把相机本身留在月面上;之后进入指令舱时也会只带走登月舱内那部普通哈苏相机的后背,而登月舱上升级最终会坠毁在月面上,也就是说每次登月任务就要把两台哈苏留在月面上。这就是为什么阿姆斯特朗2012年接受澳大利亚媒体采访时表示:“大众总是喜欢这种阴谋论,有些还蛮有吸引力,但对我来说这从来都不是问题,因为我知道总有一天会有人们再次飞回月球表面,把我留在那儿的那架照相机带回来”("People love conspiracy theories, they're very attractive, but they were never a concern to me because I know that one day somebody's going to fly back up there and pick up that camera I left there.")
手持哈苏相机在训练中的阿姆斯特朗
第三个问题就更可笑了。电视技术出现在上世纪30年代,40年代就有电视广播业务了,50年代美国就制定了NTSC电视制式,相应的彩色电视摄影机也同时问世;在航天上,五六十年代苏联、美国都在航天器上应用过电视摄像机,而为了满足电视直播需要,美国在阿波罗计划执行时专门研制了耗用传输带宽比较小的慢扫描电视摄像机,这跟“胶卷尚需冲洗定影才能播放”有什么关系?真是蜀犬吠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