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我国被蛔虫肆虐,几乎人人肚子里都有蛔虫,专治蛔虫的宝塔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时,父母会跟孩子说他们的肚子里有“虫子”,然后给他们一颗宝塔糖。由于味道甜滋滋的,孩子们基本都会欣然接受。
在生活水平不高的年代,宝塔糖是一种让孩子垂涎的“糖果”,不过吃完这“糖果”之后,他们没几天就会拉虫子。
这虫子,就是寄生在我们肠道内的寄生虫。以前为了消灭蛔虫,家家户户都买过宝塔糖,作为驱虫药,它可谓劳苦功高。那么,为什么宝塔糖后来销声匿迹,不见了呢?
“宝塔糖”是怎么诞生的?
蛔虫是人体内最常见的寄生虫之一,是引起蛔虫病的罪魁祸首;宝塔糖,则是它的克星。宝塔糖形状如同宝塔,颜色有淡黄色、粉红色,十分漂亮。
宝塔糖的出现,跟一种名为“蛔蒿”的菊科植物密切相关。这是一种生活在严寒地带的植物,为北极圈特有,具备耐寒特性,可以药用。
人们从蛔蒿中提取出纯净“山道年”,一般是无色/白色结晶的粉末状物质,用来制作驱虫药。
刚开始制作出的驱虫药是片剂,后来才改造成了宝塔形状、含有一定糖分的“宝塔糖”。
这么做是有原因的,蛔虫病的发病率是农村高于城市、儿童高于成人。孩子们喜欢玩土,而且卫生意识较差,很容易“中招”。
宝塔糖外形可爱、色泽诱人,还带有一丝甜味,吃起来就像糖果一样,孩子就能愉快服用,不会像吃其他药那样有抗拒心理。
蛔蒿种植的繁荣
前文提到,宝塔糖的诞生跟蛔蒿是分不开的,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蛔蒿种植的兴衰,这也是宝塔糖后来消失的原因之一。
作为一种生活在北极圈的植物,以前蛔蒿为苏联独有,由科学家们精心管理和培育,非常珍贵。也因此,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只能从苏联进口。
1952年,苏联的援华建设拉开序幕,也是在这时,我们引进蛔蒿种子试种。不过,蛔蒿种子极为宝贵,所以引进的数量很少,只有20克。
而且,这20克种子还被严加看管,就连送到国营农场时,都有公安人员护送。参与蛔蒿试种的农场有4个,最后只有潍坊农场成功了。
随后,蛔蒿种植迅速发展,在50年代后期达到了8640亩,平均年产蛔蒿花叶近15万公斤,平均年产种子3100公斤。
蛔蒿种植面积的扩大,不仅为全国十几家制药企业提供了生产宝塔糖的原料,甚至还有少量出口。
宝塔糖为何后来销声匿迹了?
40年前,人人肚里有蛔虫,由蛔蒿提取材料做成的宝塔糖,发挥了很大作用。可是现在,宝塔糖却不见了,这背后有多个原因。
生产原料的消失
回顾历史,我国蛔蒿种植面积最大的时候远超八千亩,但是计划是赶不上变化的。就比如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国遭遇了三年自然灾害。
为了保障粮食产量,潍坊农场的蛔蒿种植面积从8000多亩锐减至500亩,可谓天差地别。1965年,潍坊农场恢复并改良蛔蒿种植,并且推广到其他地区。可惜即将成熟的蛔蒿,却在后来的动乱中被割得一塌糊涂。
不过,其他地区的蛔蒿种植面积却不断扩大,山东省内制药企业纷纷生产宝塔糖,导致市场饱和,蛔蒿库存积压。如此一来,各个农场又都终止了蛔蒿的种植。
1982年9月,包括宝塔糖在内的一百多种药品被正式淘汰。宝塔糖淘汰,不代表原料也作废,但是蛔蒿的生产还是停止了;少量保存下来的种子,时间一长,也种不成了。
几年后,不少企业想要采购蛔蒿提取原料,甚至上门重金采购,结果才发现,蛔蒿在潍坊乃至全国都绝种了。
说到这你可能会问,没了宝塔糖,老百姓肚子里有了蛔虫怎么办呢?其实宝塔糖已经不是唯一的驱虫药了,如今市场上还有其他药物可以整治蛔虫,比如肠虫清。
人民生活的改善
除了可替代性和原料的消失之外,老百姓生活的改变,也是宝塔糖消失的一个原因。蛔虫的分布是世界性的,尤其是温暖潮湿、卫生条件差的地区。
在五六十年代,我国卫生条件较差,人民的卫生意识也不强,老百姓(尤其是小朋友)经常不洗手就吃饭,或者是喝没煮过的生水,很容易导致蛔虫卵进入体内。
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条件也在改善。周围的环境更整洁干净了,人们也逐渐树立起了文明卫生意识,寄生虫便少了可乘之机。
形成了文明整洁的卫生习惯后,我们感染蛔虫的几率也就大大降低,对驱虫药的需求随之减少。
结语
在很多人的心中,宝塔糖不仅是药品,更是记忆里难忘的一抹甜,但因为以上这些原因,它消失在了我们的视线中,彻底成为了历史。